中国人古代能喝的饮品太少了
如果你仔细了解过中国的几千年历史,你会发现在古代,中国的饮品只有白酒和茶,不像我们现代人,有可乐咖啡奶茶牛奶之类的,饮品类别比较匮乏。
所以在古代,就一直有迎客用酒送客用茶的说法,因为确实没有什么好喝的。
而且古人的“酒”也不单指白酒,还有黄酒、米酒等,但是由于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,交通不是那么发达。
所以白酒的影响力较小,只有在一部分圈子里,有点物依稀为贵的样子,所以白酒逐渐在古人心中变得地位崇高,成为了古人不可或缺的日常饮品。
就算到了建国初期,这种情况也没有避免。当时国内经济低迷,国际环境紧张,诸如啤机、葡萄酒等还是稀缺之物,而白酒就成为当时人们的首选。
还有就是因为当时粮食短缺,催生了液态法白酒,虽然液态法白酒的口感较之固态法白酒有所欠缺,但在当时来说,国人喜欢呀,如果不喝这个的话就根本没有酒喝了呢!
各种仪式都离不了酒
白酒可以说几乎伴随了中国人一生的成长,白酒在人际交往中就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,而这也是国人崇尚喜欢白酒的另一个因素。
俗话说:“一人不喝酒,二人不赌博”。这句中国谚语说明了酒是典型的社交性消费。
比如老友相逢,把盏叙旧;生意场上,觥筹助兴...没有酒就似乎欠缺了气氛,所谓无酒不成宴就是这个道理。
所以,白酒在人际交往中,往往可以起到助推气氛高涨和进一步加深人际关系等。
另外,春节到来的时候要喝屠苏酒,阳春、清明登高时也会喝酒,端午节要喝雄黄酒,中秋节要喝桂花酒,到了重阳节也要“把酒临风”。一年一生,中国人是离不开酒的。
中国人喜欢跟风好面子
国人对于白酒的喜爱,除了历史以及人际交往的诉求之外,还有就是对于大众风评的圈子追捧。
在人际交往中,酒也是咱们国人看面子的标志,有什么样的客人,一定喝什么价位的酒。
之前有个朋友在培训白酒导购员时,特别强调推荐酒一定要注意两点:一看客人的身份,根据身份推荐酒;二看菜价,当客人身份不易确认时,就“看菜下酒”,酒价与菜价呈高度正相关关系。
比如在某市中高档酒店中,白酒通常占总消费的30%~50%,导购员推荐白酒时就一定得把握火候,酒价太低通常不被接受,酒价太高可能会“被迫”接受(这也是个咱们中国人的面子问题),但下次就不愿意到该酒店消费了。
但是对于做白酒营销的人来说,物美价廉的策略肯定行不通了,因为有的消费者喝的就是价格。
如果茅台、五粮液的价格降下来,每瓶只有几元钱或几十元钱,不管酒质多么好,在一些重要的场合肯定不再喝它们了。
所以这也是一些做酒的企业的考虑啦!
中国人体质更适合喝白酒
如果问国人为什么这么爱喝酒?可能真的没有答案,但还有一种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国人的体质决定。
欧美人从小摄入牛肉和牛奶,高蛋白营养物的摄入量远大于中国人,阳气偏盛,有更充足的热性驱逐寒气,所以不太怕寒邪侵入。
而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农耕文明,人们从小吃谷类、蔬菜更多,热量偏少,阳气偏弱。这就造成当前的中国人,不管大江南北,大都是虚寒性体质。
白酒产自中国,原料是五谷杂粮,也即种子,它是有生命力的,而且必须加酒曲发酵而成,萃取五谷之精华,性偏温热,再加上其道法自然,以五谷养六脏,阴阳协调,更适合中国人的体质。